无码a√片在线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欧美成人免费香蕉-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馆v视影院

融資租賃是片“藍?!?/h3>
文章來源:
發布時間:2011-11-15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中國的農民發現除了從地里刨食以外,還能辦個小廠子掙錢時,鄉鎮企業便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我在鄉下的姑父也順潮流而動,辦了個鑄件廠,主要生產固定腳手架的金屬扣件和澆筑水泥時用的金屬扣板。

  起初幾年,廠子運轉還算正常,后來麻煩就來了——拖欠銷售款的越來越多。姑父姓孔,輩字繁,算下來也是孔老夫子的第74代孫。老人恪守“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處事原則,對客戶是按期交貨決不食言。但嚴酷的事實最終讓他認識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為了能及時回籠貨款,姑父只能低三下四地央求買家打款。即便如此,廠子的現金流仍然時斷時續,生產也只能三天打魚,兩天篩網。

  20多年過去了,姑父的孩子——我的表弟成了老板,還是做扣件和扣板的生意,只是業務重點有了調整,生產已不是主要業務,租賃取而代之成了主業。

  與產品銷售相比,租賃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即時需求,還能降低其經營成本,加之租賃一次性占用資金的規模較小,回款相對容易,因此,表弟打理起生意來輕松多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大海。姑父的經歷反映出農村租賃市場的發展前景。

  租賃業務有許多種類,表弟的業務屬于經營租賃,就是同一樣東西租來租去,你用完了他用;還有一種業務叫融資租賃,指的是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要求花錢購買設備,然后出租給承租人,即專人專用。

  隨著農業產業形態的迅速改變,“三農”對大型農機的需求與日俱增,但資金實力不足對這種需求形成了抑制,融資租賃融資又融物的功能使“花小錢辦大事”成為可能。國際經驗表明,銀行信貸、融資租賃和資本市場已是公認的三大融資工具,而我國的融資租賃規模還很小,針對“三農”的業務量更小。

  不難看出,農村融資租賃市場確實是一片不折不扣的“藍海”。

  對農民朋友而言,融資租賃減少了資金占用,使他們可以用“細水長流”的方式投資農業機械,是一種“用的起”的融資工具。以雷沃“租賃通”為例,用戶只需支付車款的兩成到三成,就可以將20多萬元的拖拉機開回家。雷沃“租賃通”還根據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特點,采用了季度還息、年度還本的還款方式,大大方便了農民擺布資金。

  融資租賃從用戶的實際需要出發,可以滿足農民的個性化需求。融資租賃的租品是根據用戶的需求購置的,品牌型號價格都由承租人說了算,承租人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所以,融資租賃能夠不折不扣地滿足用戶的要求,租品在廣泛性和針對性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融資租賃獨特的經營方式對促進農業機械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對農民而言,融資租賃增加了農業機械的可獲得性,有利于農機設備的推廣普及和新產品、新技術的商品化,能夠間接促進產品換代和技術升級。而生產廠家不僅可以借助融資租賃改善資金周轉,而且受市場需求結構調整的刺激,推出名特優新產品會更有積極性。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融資租賃拓展業務領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目前還不能直接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但是可以和租賃公司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寧波鄞州銀行推出的“設備通”就是這樣一種產品。當企業需要購買設備時,由租賃公司從該行貸款購買設備,企業分18個月還清本息。這一方式不僅回避了企業擔保缺失和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同時避免了企業一次性大量占用資金,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鄞州銀行的業務也因此得到拓展。

  以往涉及增加農村資金供給問題,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增加銀行信貸規?;蚴峭ㄟ^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目前的情況是,在現有資本市場框架下,通過股權和債權融資解決農村資金需求問題無異于杯水車薪,而信貸規模也很難出現超常增長。融資租賃運行機制靈活,可以充分盤活農村現有資產存量,對解決“三農”資金短缺問題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據權威人士透露,目前國內農業機械化率在49%左右,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65%。目前該行業的市場總量為3300億元,按照世界上該行業的滲透率計算,融資租賃的市場容量將超過1000億元。而統計數據表明,在農村與農業租賃方面,截至2010年12月底,由銀監會監管的17家租賃公司投資農機設備的余額為7億元,基本上是以融資方式開展的融資租賃業務。融資租賃市場的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融資租賃業務在制度設計上不同于傳統融資業務,因而也不受傳統融資業務所需條件的制約,其靈活與便捷為破解“三農”和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了新途徑。但融資租賃業務的發展需要諸多方面條件的配合,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規,使機構設立和業務開展更具可操作性;要充分拓展融資渠道,形成財政資金、社會資金和海外資金共同注資的格局,壯大融資租賃機構的實力;對涉及“三農”的業務,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政策扶持,如實行稅收優惠和獎勵等,使融資租賃這片“藍海”得到更好開發。

 

 

 

 

摘自《金融時報》 作者:張耀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