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包括“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按此思路,會議指出,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
其中,關于貨幣政策,會議明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上述表述基本延續了近一段時間以來的貨幣政策基調,總的看明年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流動性較為合理適度,定向調控、精準滴灌仍是明年貨幣政策操作的主要特征,同時,政策將繼續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等薄弱領域的支持。
提高政策前瞻性和靈活性
回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時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在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表述相較去年有三處變化。首先,從“保持中性”到“松緊適度”,這一變化主要與經濟形勢變化有關。此次會議強調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這就要求貨幣政策作出前瞻性、靈活性的調整。而調整的方向就是松緊適度,采取逆周期調控來熨平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影響。
其次,今年強調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溫彬表示,這是因為當前流動性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比如,作為基礎貨幣投放主要來源的外匯占款已連續4個月出現下降,需要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等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對沖因外匯占款收縮對基礎貨幣投放減少帶來的影響,從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再次,今年強調“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溫彬稱,從今年來看,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穩定方面效果明顯,市場利率趨于回落,但整體信用狀況仍給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帶來壓力。如何將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中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可能是明年工作的一個重點。
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短期宏觀政策需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下,一方面處理好總需求和總供給的關系,為總供給調整創造充分的總需求空間;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執行宏觀政策過程中,需要創新政策工具,特別注意不要因為短期政策帶來新的結構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澤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這就要求政策要更加關注轉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近來,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部署,各方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助力民企紓困。
今年6月和10月,央行兩次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共3000億元,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并適當放寬支小再貸款申請條件,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研究設立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等。12月19日,央行又宣布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并再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000億元,從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根據前期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使用情況,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加大再貸款和再貼現工具的支持力度,發揮其定向調控、精準滴灌功能,支持資本充足率達標、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監管合規的中小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
12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將支小再貸款政策擴大到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和新型互聯網銀行。
解決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離不開政策之間的共同作用和相互配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認為,單靠貨幣政策并不能推動經濟增長,一定要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配合。
“貨幣政策傳導不暢,與企業信心不足、實體經濟能創造的優質資產缺乏有關,銀行的風險偏好較低。要改變這些,需要為企業減負,改善企業的預期;需要提振需求,創造優質的項目資產。這不僅僅是只靠貨幣政策就能解決的,更有賴于財政政策的積極配合。”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